写作立意技巧
作者头像
  • 佚名
  • 2023-03-30 19:00:13 2653

作文的立意要深刻

这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指的是确立的主题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浅显的道理,而是自己 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这种感受和见解,来自对所写事物的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和反复 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深的思想和内涵,给人以启发和鼓励。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把握。(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水管里流出来的 是水。意思是说,不同的人,由于思想感情不同,写出的文章立意自然就不一样,鲁迅先生 的《一件小事》,我们都读过,它的立意就十分深刻,在鲁迅先生的同时代,有许多人也 写过同鲁迅先生一样主题的对人力车夫的作品,但他们的立意远没有鲁迅先生的深刻。这主 要是因为鲁迅先生作为革命的知识分子,能够看到劳动人民的痛苦的根源所在。
  (2)要勤于动脑,认真思考。
  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写文章,“选材要严,开掘要 深 。”就是说写作对生活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要力求发现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此外,在写作中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其一,防止人为地抬高。深刻地立意并不是靠口号喊出 来的,也不是人为地粘贴到作品中去的,而是靠作品自身显示出来的。其二,防止意多文乱 。立意不是越多就越深刻。只有主题深刻,才能做到重点突出。
  下面的文章,立意就很好,请仔细体会。
  关于时间,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粗浅地知道:时间,它不仅仅属于个人。有时,需要 为他人牺牲我个人的时间,说不定,他人也在为我牺牲着他自己珍贵的时间。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赶紧洗好衣服,整理好房间,便静下心来复习英语。这是我的薄 弱环节,可要抓紧时间啊!突然,屋外人行道上传来邻居小胖妹妹的嚎哭声。我赶紧冲出门去,只见小胖倒栽在街沿石 下,我把她搀扶起来,她已经血流满面。原来,是一辆自行车在人行道上推行,一不小心把 她带倒了。我一看,自行车主正对我说:“是我不好,赶紧送医院!”我想到小胖妈妈卧病 在床,我有责任陪她去。这时,只见小胖妈妈已支撑着出门来,我便向她交代清楚情况,把 小胖抱上自行车,捂住她的伤口,心急火燎地向医院走去。到了医院,挂急诊,找医生,哄小胖,急得团团转。医生一看,却若无其事地在她头上包扎 一番,再打一针防破伤风,就叫回家。那自行车主付了医疗费,又把小胖推回来。我心 想这一来回花了一个半小时,回到家可要抓紧时间复习英语了。正想着,望到家门口,站着两个人,一个小胖妈,一个是谁呢?啊,这不是王老师吧?果然是 她!她是我的英语老师,她特地来看我了,来帮助我了!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王老师! ”
  等车推到了小胖妈跟前,我便请王老师进了屋。说也奇怪,人一激动,就更专心,复习的效 果格外好,王老师的问题我都能用英语回答出来,只是句式变换还掌握得不好,王老师不厌 其详地讲解了许多时候。
  就这样,这一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理解:当你为他人牺牲时间的时候,他人也正在为你牺牲 时间。而这,便构成了我们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时间啊,你来作证。这篇例文,把对时间的理解与人生的感悟联结起来,构思新颖,立意深刻,虽然叙述上不够 流畅,但思路还是清晰、明了的,比较形象地阐明了当今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

立意要简洁

法国著名学者狄德罗说过:“作品必须简单明了。因此,不需要加以任何闲散的形象,无谓 的点缀。主题只应是一个。”确实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下面请看袁鹰的名作:白 杨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 么分得清晰,都是浑然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钏,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 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壮实的枝干。不管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这番心意,孩 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前两年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前两年下 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树,它们的名字叫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的手搂着两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 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 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篇文章的中心非常明了。作者用白杨树作为题目,通过对白杨树的特征的描写,进而歌颂 和赞美了为边疆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建设者的革命精神。

立意要鲜明

所谓立意要鲜明,是说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你在写什么,不能忽略对命题(或材料)的特定含义的把握而泛泛地展开,这样 就会造成思想不鲜明,中心不突出,使别人看到你的文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例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 0字的议论文,有位小作者是这样写的:是鹰,就当搏击长空但丁有这么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人生犹如赛跑,有运动员 ,也有 旁观者。当你在漫长坎坷的道路上攀登时,总会有人指东说西,评头论足。不过,在我看来 ,前面的路得自己走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平坦大道,人生之旅也不会总是和风丽日。成功总是与积极进取分不 开的,鲜花也往往与汗水具来,只有敢于向自己的既定目标永不停足地攀登的人,才能最终 走向成功的彼岸。虽然,平静幽美的港湾确很吸引人,但真正的水手总是喜欢在风浪中搏击 ,风平浪静的江河永远不会出现弄潮儿。
  当代文坛巨子蒋子龙小学时代对作文可谓“一窍不通”,被老师讥讽道:“这个班就算都能 当作家,那剩下的一个就是你蒋子龙”。而他,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用坚韧的毅力,辛勤 的劳动终于没有让老师言中自己的前途。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敢于面对别人的评头论足,按 照自己的特点,特长和优势,坚定信念,才会有所成就。人生的道路犹如登山,只有登上险峰,才能领略无限的风光,而那些中途驻足者或是在山下 仰望者以及目睹那些跋涉者的艰辛而暗自庆幸自己的安逸者是永远也不会看见如画的风景的 。所以说,是鹰,就当搏击长空,在风雨中铸造坚强。有道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 鼻香。让我们立足本职,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把祖国装扮得绚丽多 姿。
  这篇文章,分析一下就可看出有三个角度:1人只有像苍鹰一样敢于搏击,才能取得成功 。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3人应各尽其才,才能各显其能。第一角度只是以材料中 的片言只语为论,显然没有抓住材料主旨;第二和第三个角度都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虽然 可以多角度立意,但一篇短文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把体现两个角度,两个中心的材 料杂揉掺合在一起,势必会使文章论点分散、杂乱无章,但经过修改,可以成为一篇很 好的文章。如:是鹰,就应当搏击长空——《鸟的评说》读后读罢《鸟的评说》,有一个感觉,就是:鸟民们对自己的同伴有些苛求。试想,麻 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不错,燕子怕冷,但并不是懦夫,她在南来北往的远涉途中,不知要经受 多少艰难险阻的考验,能说她是懦夫吗?再说苍鹰喜鹊认为他好高骛远——这是真的,但 并不能说就是缺点。事实上,燕子的远涉也好,苍鹰的好高骛远也好,都是他们的习性,是 生存的需要,同伴们实在不应苛求他们。我由此想到了人类。我们人类中像鸟们一样苛求同伴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农民被一些 人称为没有远大理想;教师,一些人说他们只会纸上谈兵;至于那些歌星,也有人说是用老 百姓血汗钱养活的可有可无的“闲人”等等。显然这都是不公正的苛求。古人云,术业有专 攻,才能各不同。人有百相,也有百能。有的人擅长于实际工作,有的人有组织才能;有的 人善讲,有的人喜唱……他们既然各有所长,就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吧。这样,他们也 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为什么要苛求他们呢?是鹰,就当搏击长空翱翔于蓝天;是百灵 ,就当放声高歌;是农民,就当脚踏实地地劳作;是教师,就当在三尽讲台上高谈阔论…… 所有这些,都将是大自然中和谐的音符。让我们立足本职,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把祖国装扮得绚丽多姿!请记住:是鹰,就当搏击长空!

立意要切题 

立意又称为主旨。它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含义大至是相同的。作一篇文章,它的立意是非常关键的。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 字 、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唐也曾说过: “明确作品的主题,正是最初帮助我们从乱麻中理出头绪,告诉我们怎样从丰富复杂的生活 中动手概括和注意提炼的关键……一篇作品内容丰富,而主题思想不明确,就好像行尸走肉 。”可见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文章的立意呢?
  立意要切题
  怎样才能算是切题呢?我们就拿1994年高考作文《尝试》为例来作一下说明。从作文题目可 以看出,这是一篇单纯的命题作文——一篇简单记叙文,要写好这篇考场作文,正确理解“ 尝试”的含义是最重要的。尝试,即第一次有意识地去做某事。“尝试”是主动的行为,不 是被动的、偶然的行为、经历或遭遇,不是对生活的被动体验、感受等。所谓“主动”,就 是主人公面对一种新的情境,从主体意识中萌发出来的想要一试身手的愿望和追求并付之于 行动(包括心理行为),并在此后获得了思想、情感上的收获、经验、教训等——这种主动行 为并不排除主人公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所进行的尝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写许多尝试性的事件,
  如:做饭、洗衣、缝衣、登山、划船、打工、游泳、学开车、作生意、早恋、跳舞、吸烟 等等,正面的反面的都有。可是无论从正面写还是从反面写的尝试性事件都不是问 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立意。例如,都写劳动,有人通过劳动的尝试,体验出劳动 的艰辛,父母的辛苦,劳动的伟大,读书的重要等,从而激发起 珍惜学习生活、发愤学习,决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思想感情,得出“打工日当午,汗滴脚 下土,谁知手中钱,厘厘皆辛苦”的正确结论;这样才可以说是符合题意的,而有些人却得 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结论,从而产生厌恶劳动,卑 视劳动的思想感情,这种意义显然不正确,思想内容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 也是不切题的。所以说,问题不在于写什么事件——正面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立意,肯定写 不出好作文;反面事件如果有正确立意,也可能写出质量上乘之作。要想写出切题的文章,我们通常可以抓住以下三点来重点把握。1准确所谓准确的把握题旨,就是要正确的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即明白题目究竟要求我们写什么。 比如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小作文,题目为:任选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 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诗如下: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鹜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试举几篇为例来说明:〔例文一〕麻雀与燕子的对话在一个树木茂密的山岗上,居住着麻雀、燕子、黄鹂、百灵、还有鹦鹉、喜鹊、苍 鹰等鸟儿 。它们整天在这个茂密的树林里吵吵嚷嚷,争论不休。它们是为了争夺食物吧?不,它们在 这里是为了炫耀自己在百鸟中的本领,想取得比别的鸟们优越的地位。吵得最凶的要数麻雀 和燕子了。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并不示弱,她一边报复麻雀一边嘲讽麻雀一边嘲 讽黄鹂,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呢,又说百灵声音悦耳但动机不纯……她们就这 样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着。看来,鸟儿没有宁日了。〖HT〗这篇文章,小作者显然是没注意审题,没有正确把握题旨。题目要求写的是对话的片断,而 小作者所写的小文章虽然与所给材料有关,但无一句是对话。这篇短文只是对诗的一种 概述和转述,是对材料重复的叙述。 〔例文二〕麻雀与燕的对话麻雀是生就的家鸟,只会在屋檐下树枝上做巢,居住在巢里或栖息在树枝上,喜欢 成群结队,叽叽喳喳地绕着人们的房舍觅食,在田野里偷谷子吃。一天,她们碰上了燕子。 燕子是冬飞南夏飞北的候鸟,麻雀不能理解燕子何以要那么不顾疲劳的长途远飞。 冬天,燕子又要飞走了,麻雀议论了:“看我们姐妹,冬天不怕冷,你们厚厚的羽毛还不保 暖吗?你们为什么不能象我们一样常年住在北方呢?真是些儒夫!”燕子无言以对,她怎能解 释得清呢?心想:我们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呀!我们身体的特征让我们必须随着季节冷暖的变化 而南来北往呀!〖HT〗这篇文章,小作者也是没有正确把握题目要求。文章以说明、叙述为主体,两种鸟之间没有 对话,只有麻雀对燕子说了一些话,但是燕子什么也没有说,只有心理活动而己,显然不符 合题旨的要求。
  黄鹂与鹦鹉的对话在广州工作的叔叔回家看望奶奶,带回两只可爱的鸟,一只是黄鹂,一只是鹦鹉。 鹦鹉见有 人来就会说:“您好!您好!”“欢迎!欢迎!”一类的话,特别招人喜爱,而黄鹂会唱出动听 悦耳的歌,也引得大家赞叹不绝。可是两个鸟常常互不服气:你青睐这个鸟时,那个鸟不免 有些妒意。有一天,正当我赞美黄鹂动听的歌声时,只见鹦鹉撇撇嘴说:“她唱得好听,还 不是凭她妈给她的一副好嗓子,自己有何能耐?”黄鹂也不甘示弱,抖抖美丽的羽毛,伸伸 脖子,尖着嗓子说:“她能言会道,又怎么样?她说的哪一句是自己的主见,还不是毫无原 则。”“谁没有原则?”鹦鹉叫起屈来。“就是她,就是她,不然,为啥有‘鹦鹉学舌’的 成语呢?”听着两只鸟的争论,我陷入了沉思。〖HT〗在这篇作文中是以叙述为主体,作者转述出鸟儿的争论,显然不是直接对话:文中两种鸟分 别与作者的对话,作者殷勤地充当两种鸟的裁判并“陷入了沉思”,这不是两鸟的对话,真 不知作者“沉思”什么?这显然是立意不清楚。

立意求深法

求深法即在立意时,从纵的发展方向上,深入研究思考对象,加深思考程序的方法。《松树的风格》陶铸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 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杆寒冷的姿戊,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 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 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件事情,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 就是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现在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与大家共勉。我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 高的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 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 ,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 需要谁来施肥、除虫,也不需要谁为除草、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冻不死 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 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 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 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 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指,照亮人们前时 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鲁迅发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的风格的写照。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有它的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 ,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采,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 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 却给人的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 义风格。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 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 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都应该具有像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 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滔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 主义的精神。具有这种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 多少人 不不管环境的恶劣和情况的险恶,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忍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做了多少 有意义的工作呵!他们贡献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就是在他们临牺牲的一霎那 间,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国甚至全世界的将来。然而,他们要求于人的是什么 呢?什么也没有。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目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顾个人的得失,不顾个人的健康,夜以继日,废 寝忘食,为加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在他们的意念中,一切都是为了 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一切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好。这又不由得命名 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就 会越快。我希望 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 风格的人。(选自《新观察》1959年5月号)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意在歌颂共产主义风格,可这一命题内涵艰深浩繁,没有高度的思想 修养和艺术修养,是很难表现的。可作者仅用两千余字,就把这一命题写得充实、深刻 、感人,文章借助联想、想象的手法以大家熟悉的松树为象征,从三个 方面对松树进行描述:
  先是讴歌松树生命的强大,再是歌颂松树为人类献身的精神,后是礼 赞松树不知忧愁和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三个方面虽是颂扬松树的风格,却由松及人,以 实喻虚,处处颂扬的是共产主义新人的品质。作者满怀激情地说:“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 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 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作者借用松树这一形象,把共产主义风格的精髓,阐发 得深入浅出,精湛独到,令人折服。

审题方法

明确了审题的要求之后,下一步就是怎样审题的方法问题了,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审题方法 ,供大家在学习时参考。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 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 的人,而 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再 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 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 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同时,“我班”又对事 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 要全面地进行分析。2、捕捉题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 题 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 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 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3、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 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 题目,如《路》、《小草》、《雪花》、《春天》、《牵牛花》、《落叶》等,这类自然景 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 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此外,还可以采用作文给定的提示标记进行审题,即所谓标记法或采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审题 ,即所谓化凡出新法等,总之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写作的内容与 表达思想等需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以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审题要明确体裁

审题,首先要弄清楚所要写的文题应该是什么文体。文体如果弄不清楚,作文就会跑 题,也就必然导致全文失败。因此,作文审题首先要“审”文体。
  在作文过程中,有些题目标明要写成什么文体,但许多作文并不标明所要求写的是记叙文、 还是议论文、说明文,这就要求在审题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题目中所含的写作对象的内容性 质,然后确定出文体。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①在一些命题型作文中,有些词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可以通过把握这些词语来辨别文体 。如果出现记、片断、事、见闻、趣闻、故事、之前、之后、往事、回忆、难忘、一角等等 字眼,就意味着这些题目一般应该写成记叙文。如果出现说、读、论、评、批、驳、辨、析 、启示、有小⑽裁吹鹊茸盅郏鸵馕蹲耪庑┨饽恳话阌π闯梢槁畚摹5诰咛宸治鍪保? 千万不要把有些词语当作定形不变的文体标志,因为有些词语具有一身兼二职的特殊性。有 的题目还可以写成多种文体,如《习惯》,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还可以写 成说明文,因此,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②有些题目虽然没有标明文体的字眼,但认真分析一下题目,依据题目所包含的写作内容 ,也可以确定文体。有的作文题目要求对给定的写作对象加以叙写,如对时间、人物、场所 、事件等,这样的题目一般都写成记叙文,请看下面的一些作文题目:(1)热爱教育事业的人(2)一件难忘的小事(3)上学的路上(4)令人难忘的日子
  在这些题中,(1)要求叙写人,是什么样的人呢?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写出( 或她)是怎样热爱教育事业的,为什么热爱教育事业。(2)要求叙写一件事,这不是一般的事 ,是一件难忘的事,因此,要求我们必须突出“难忘”两个字,写出这件事为什么难忘,这 件事对你有什么意义来。(3)要求写出上学路上遇到或看到什么事,这件事与上学有什么内 在联系。(4)是要求叙写发生在特定时间里的事情,要突出“难忘”两个字来,写出这个日 子为什么难忘,这个日子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有的作文题目中包含有一种判断、争议或辨论的问题,这就是议论文题目。如《书山有路勤 为径》、《勤能补拙》、《知识就是力量》这些题目都表明一种观点或主张,但这些观点或 主张的成立都有待于证明,因此要求写成议论文。再如《什么是天才?》、《幸福是什么》 等这类题目是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要求你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在辨析其它观点的同 时证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③有些作文题目不含有文体的规定性,既可以写成这种文体,也可以写成那种文体,面对 这种情况,通常应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材料,比较擅长的文体,这样就可 以避生就熟,扬长避短,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比如《母亲》这个题目偏向于记叙文,但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同学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应写成哪种文体。

立意中的融入法

 夜幕笼罩着柯城,我满心乐意地搀扶着一位醉颠颠的陌生老翁。“谢谢啦,真……对不……起!”朦胧中我没看清老翁的面容,只记得,今天是我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到了老翁的家门口,屋子里迎出了老翁的女儿。明亮的灯光把我们都照得棱棱清清。可是, 没等我定下神来,醉老翁却触了电似地挣开了我,他两眼圆睁,上牙打下牙,慌急忙乱地摸 了摸上衣口袋的钱包,几乎全没了先前的醉意。这时,我也耳根发热,拔脚想飞,感到这季 节已一下由冬天变成催人渗汗的夏天。我溜走了,身后传来老翁和他女儿的热情呼唤。(刊于1984年2月9日《朝花》)
  冬夜,搀扶醉翁回家,原是件极普通的小事,然而这篇小小说却立意清新,自有一种鼓舞人 的力量。关键在于文末表明了写作年代——1984年。这就隐示了作品的“大背景”是“雷锋 ”又回来了,雷锋精神重新在人们的心坎里萌生。“我”曾摸过老翁的皮夹,今天却主动送 老翁回家,而且是“我”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当老翁认出“我”后,“我”感到羞惭 ,无地自容——多么巨大的变化呀!当“我”溜走后,身后传来了“热情呼唤”声,这是谅 解的呼唤声,人与人之间又回到了友谊、和谐、互爱的轨道上来了。短短的一篇文章,极普 通的一件小事,却立意隽永,让人从中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希望。倘如文章不隐示“大背景” ,最多也只是告诉读者“我”转变了,立意是不会很高的。
  其次,“融入法”也是大背景联系法中的一法。作者往往把大背景融入于具体的记叙(或议 论)之 中,使之成为与文章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作品立意的深邃,显示出作品深 广的社会意义。

立意中的画龙点睛法

 古人作诗文,常常以字字千钧的警句点睛,使作品的思想和意境更为强烈和深刻,给读者留 下了难忘的印象,获得永久的启示。画龙点睛法的实质是在文章关键处,抓住事 物的特征,用一二句话,点明题旨,使文章生辉,形神毕现。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两种不同的景色,以及各色游客在不同景 物面前的览物之情,然后重笔点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点睛之笔,熔写景、抒 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成为 世代 传诵的名言。
  又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楼阁的壮丽,以及歌舞 之盛,美女之多,珍宝之富,最终却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接着,就是点睛之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败亡的历史教训 ,使文章题旨脱颖而出。

画龙点睛的“点睛”以“点”在何处为宜呢?这应视人物性格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推进,主 题思想的开掘而定,可以在起首,也可以在结尾或篇中。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 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
  总之,应“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 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而点睛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 表现力、说服力。因此,运用点睛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 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本文来源:东风号
声明:本文由网友发布或由程序收集于公开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bizhibtc#163.com)。
    分享
    下一篇